李伯清早期经典视频 原来成功的艺人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看了我之前写德云社的文章,希望我继续写。非常抱歉,我并不是写娱乐的人,之所以写,是我喜欢曲艺文化,我觉得这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我自己从中受益匪浅。
以前读古书,除了经史典籍,也读诗词歌赋,也读唐人传奇,宋人话本。这些本来就来自民间的俗文化,被一些不为世俗偏见的人写成了文字,便传播的更为久远。
于是《西厢记》《牡丹亭》成了昆曲中的经典。于是很多古代的历史变成了小说,变成了说书艺人谋生的手段。
中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有了艺人这个职业,只是那个时候叫“俳优”。《韩非子·难三》:“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
在司马迁里的史记里还专门为他们著书立传《滑稽列传》称其为:优孟、优旃、郭舍人。指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荀子·正论》:“今俳优、侏儒、狎徒,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者!”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艺人从一开始就是,供主子老爷们开心的一个行业,而且并不能得到尊重。并且他们的出生不仅低下,有的身体还不健全。但是小丑也是人,他们也同样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在古代,即便你因为自己的艺术高超,获得了众星拱月,眼前一片花团锦簇,也是被人赏玩的内心。所以,对于艺人来说,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对待。
在我们这个时代,其实对于从艺的人来说,要算是非常开明的了。不过终归有一些依然来自江湖和民间。
当然进入殿堂级别和那些科班出身的人,这又要好了许多。但是很多人空有这方面的技能,因为出生的问题,往往不能一下成功,也不可能马上就受到万人瞩目。
对于明星这个词语,也是近一百多年才逐步被大家使用的,原来还是在低贱的范围内。所以很多有骨气的艺人,其实也是因为受到了压迫,又必须从事这个行业,一直有一种傲气,这种傲气,还是希望,哪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不能作践自己。老一辈的艺人尤其感受很深。所以才有人传说侯宝林耍过大牌,其实那是他老人家在给自己的徒子徒孙争面子啊。
江湖这个东西,在影视和小说的表现光怪陆离,快意恩仇,轰轰烈烈。其实更多还是草根和草莽的无助与不堪。真实的江湖世界,并不光鲜,所以我一向认为,王家卫拍的神叨叨的《东邪西毒》更接近江湖,落魄的洪七公,为了一顿饭去杀人,失去了手指,还是可以洒脱的活着。徐克拍的《刀》更接近江湖,没有高来高去,没有世外高人,没有人生奇遇,残疾的定安,只有苦练才把自己的潜能逼了出来,他手刃了仇人,自己也伤痕累累。又如《杀人者唐斩》没有办法选择,只能浪迹天涯。
今天我们谈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不会去看他的过去,即便看,也是当作八卦,而不是去感悟。因为很多人的嫉妒心永远比敬佩要多。
其实今天我们大可不必为我们欣赏的人抱不平,他们之所以能成功,经历的打击和风雨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遇到任何事情,可能情商和智商都比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要高,化解于无形。
因为虽然他们来自民间,但是他们从来不屈服于命运。
李伯清是四川的评书艺人,跟郭德纲一样,曾经是个海清。四川的曲艺界没有天津北京那么成体系。四川的江湖跟北方的江湖也有些许不同。但是同是江湖客,必是辛苦人。早年的他也历经心酸,拉过煤,当过苦力,没有固定的职业,到处受人排挤。如果说老天爷对郭德纲赏饭来自于他国宝级的嗓子和小时候耳濡目染在曲艺窝子。李伯清则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二者相同的事,都具备语言表达的天赋,后天的磨砺使其加倍淬炼了这种天赋,成了一种独特的能力。
九十年代中期,茶馆说书末路的情况下,李伯清却异军突起,开创了一个流派“散打评书”,无疑是四川评书界一个开宗立派的人物。那个时候他火爆的程度,跟今天的郭德纲相比基本没有区别。同样,同行不认可,赤裸裸的排挤。同样一身傲骨,嫉恶如仇,你来挤兑我,对不起,我也要生存,我凭本事吃饭,老百姓喜欢我,伺候好我的衣食父母,我管你是哪个山神破庙。
如今李伯清已经成了四川的一个文化标签,虽然因为语言的限制,李伯清先生就在西南五省,但是已经足够了为很多人带去欢乐,功德无量。
郭德纲,如今基本不用再说什么,他通过对相声的坚守,创造了相声史上,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前无古人的高度(当然有人不认可很正常),如今的二人都功成名就,依旧还有江湖气息。
这种江湖气息,不是旧社会那些陋习,而是对自己行业的执着,对观众的诚信,对自己修为的不断提升。你如果听得懂四川话,你听现在的李伯清说书,绝对让你开心的同时,还能发现不不少生活的真谛,即便遇到一时的不如意,他的评书里,也有让你能够找寻担当的勇气和化解的办法。而郭德纲同样如此。
两个人我没有真实的接触过,人品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们从来没有唬弄过观众,每一次演出都让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这就是郭德纲说的:戏子的义气在台上。
可是当一个人红了,有名了,一定很多是非,很多诱惑,因为你以前即便再苦,没有会记得你之前的落魄,只有人看到你现在的光彩。你可能受到大众的喜爱,但是你同样会受到一部分人的厌恶。之所以厌恶是因为你们曾经跟这些人一样落魄,甚至更加不堪,但是你们已经硕果累累,衣食无忧,名利双收了,他们还是老样子。你说这帮人怎么能看的下去。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只要心态好,即便不会大富大贵,他的日子一定过的有滋有味,因为一是这些人知足,二是这些人不争。他们知道努力要靠自己,遇到困难要去面对。做人就总要有些责任,人生不见得一帆风顺,但绝不会一暗到底。虽然他们不在江湖中,其实又何尝不是江湖人。
如果,我们现在不关注任何艺人,只看看身边,你就会发现,那些过的不好的,阴损的人,全是因为自己的矫情和作。
他们跟鲁迅先生说的一样:“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而现在这种调和,演变成了矫情和作,其实是一个道理。一首老歌曾经这样长给我们听: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可惜很多人能看透,却从来不说透,其实这些看透不说透的人,才是大智慧,因为像我就是小聪明,往往想去把它说透。结果反而弄得灰头土脸,有些人就该一辈子生活在窘迫中,都快饿的不行了,还以为自己很幸福。
所以这世界就是郭德纲的江湖,李伯清的散打,还有一群要拆房子便同意开窗的人。
声明:本文由风闻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